闲话汉字读音

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使用文字,汉字就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。古往今来,汉字一直在发展中演变,在演变中成熟。从甲骨文开始,到金篆隶楷,一路走来,形成今天的简体字(港台为繁体字)形态。

甲骨文是一种基本成型的象形文字,到现在大约有3000多年历史,可见在甲骨文之前,还有很长一段演化时间,所以,汉字历史可能和古老的华夏文明历史一样悠久。

秦始皇统一文字后,推广小篆。秦汉时期,小篆简化为隶书。隶书的出现,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,汉字基本形成了横平竖直的方块字。隶书之后几千年的稳定传承,除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简化字运动,基本没有太大变化,常用字渐趋稳定,冗余字逐步淘汰,重复字趋向合并,生僻字慢慢减少。汉字能够连绵不绝流传至今,证实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。

几千年来,汉字演变虽然总体上是由繁到简的趋势,但从隶书之后两千年里,汉字的形态基本是稳定的,尽管也有民间流传的俗体字,却终究未能登堂入室、得到官方认可(上世纪五十年代简化字是个例外),所以,我们阅读古籍,理解古文,走进历史,解读先人,困难不大,障碍不多。特别是使用繁体字的港台地区更是如此。韩国、越南人看不懂自己祖先用汉字记录的古籍,就是因为他们抛弃了其祖先数千年来一直使用的汉字的原因。

我们上中小学(上世纪七八十年代)学汉字时,有些字的读音跟现在是不一样的。如确凿读确zuò,说服读shuì服,如此等等,如今,确凿变成确záo,说服变成shuō服,跟古汉语完全没有承继关系。按照语言文字发展逻辑,不知官方是不是按照读音从众的思维进行阶段性调整的。窃以为,汉字这么古老、严谨的人类文明成果,就应严肃对待,严格要求,错误的应该纠正,正确的加以普及。在语言文字领域,不能让谎言千遍成真理、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,也不能因为个别人名字使用生僻字而进行专字专改,这方面就要有较真精神和刚性约束,不能有丝毫马虎,要不,现在好多人将坐车写成做车,将爆发写成暴发,甚至在再不分,蒙懵混淆,的得混用,等等,还有人喜欢所谓标新立异,起名字用古怪字生僻字,该如何平衡这些诉求?是不是只要错的人多了,可能会在若干年后,官方也认错为对?

全球化时代,汉字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符号、精神图腾,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、文明成果。汉字无论字形还是读音的改变,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。从近百年来几次***推动汉字简化的经历来看,违背汉字发展规律人为推动简化,弊端很多,风险很大,成功几率很低。1935年国民***公布过简化字,因反对声太大,几个月后收回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***颁布了今天大陆施行的简化字(1986年重新发表《简化字总表》)。之后,1977年还颁布过一次,所谓二简字,如身简作ㄌ,割简作刈,等等,就像残肢断臂丑陋不堪,完全没有汉字美感,更丢失了象形字本源,几年后收回。由此可见汉字改革难度之大,争议之多,影响之广,推行之艰。

相对几千年的汉字演变历程,一代人不过几十年,我们所经历的历史很短,对汉字的发展演变,应该影响不大。但事实上,五十年代的简化字运动,对汉字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手术,尽管过去了几十年,至今仍然争议很大,反对声浪很高,要求恢复正体字声音不绝于耳。这充分说明,文字改革是一项非常浩大、繁复的系统工程,其影响的不止几代人,也可能直至永远,切不可随意处之,一定要慎之又慎。

有研究认为古代汉字读音同今天有所区别,主要是因为古代没有记录声音载体,声音资料只能靠口口相传,加之中国地域辽阔,方言众多,各地方言读音千差万别,现在在一些方言中有时还能找到古汉语发音的痕迹。所以,汉字传到今天,存在读音上的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。如唐·杜牧七绝诗《山行》中,首句“远上寒山石径斜”,一说斜字古读xiá,正好与后几句押韵。还有,街字,古读gāi,现在仍有一些方言保持此读音,等等。

台湾和大陆分离几十年,在汉字的发展方面也有一些不同的演进轨迹,表现在一些字的读音和我们不一样,如垃圾读lesè,曝光读pùguāng,和读hài,一些词的应用也有区别,如愿景、考量、行销等已在两岸广泛使用,也有一些两岸表述不同的词,如捷运(地铁)、骇客(黑客)、机车(摩托车)、讯息(信息)等等。两岸是否也应该通过交流,达成统一?

香港有艺人叫李玟,经常到大陆参加演艺活动或发行专辑。玟字过去不是大陆常用字,在第5版和第10版《新华字典》没查到,第2版和第3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也没查到,在1989年版《辞海》(缩印本)收录了这个字,读mín,意为美石。在最新第12版《新华字典》和第7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增加了这个字,读mín和wén两个音。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将其收录在三级字表(主要是姓氏人名、地名科技术语等)中。短时期内,汉字频频变换读音,屡屡改变字意,让人无所适从,更让汉字失去了相对时期的稳定性、顺应规律的严肃性和从历史走来的厚重感,令人倍感困惑,也徒增学习难度,并容易造成传承断代。

前段时间,央视新闻将贵州六安(地名)读成liù安,被观众质疑,不久又遇到六安,就读为lù安,孰对孰错,未置可否。具有标杆意义的央视新闻尚且如此,汉字读音混乱之状可见一斑。还有河北张家口蔚县人提出,将蔚(yù)去声读音按照当地传统读音(yǔ),改为上声,也是呼吁尊重当地民意、回归传统读音的呼声。

网络用语的规范和推广尤其应慎重,特别是在官媒中,要起好引导和示范作用。互联网一般比较“喜新厌旧”,出来一个新词(字),可能只有一段时间热度,并不见得能恒久保持,因此,官媒应静观其变,慎重引用,避免将公众带偏。像“给力”一词、“囧”字的读音和字意等等,可否作为通用词(字)推广,需要经过历史筛选,只有经过几十年的沉淀,逐步产生使用依赖,形成读写惯性,才可作为语文用词(字)参考,并顺势推进。引进应用外来词语也应参照同样严苛标准,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然过滤,成熟后再行推广。

汉字经过漫长的进化,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,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传承几千年的文字,是当今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,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者与活化石。即使在今天所处的计算机应用、互联网普及时代,能在录入、编辑、制版、印刷等环节全面兼容,在社会经济面临的新科技、新语境、新业态中也可应用自如。在新时代的发展中,汉字应成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,而不是绊脚石。这就需要***及社会共同发力,一是需要稳定,二是应该规范,三是推进共享,同汉字文化圈乃至世界语文界共同推动汉字发展。当然,古汉字也有一些不足,就像孔乙已说茴香的茴有四种写法一样,也需在发展中规范完善。2013年国家发布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,按照使用频率和功能用途分为三级字表共8105个字,就是一次顺势应景的规范行为。2013年中日韩共同精选了808个三国通用汉字,就是世界共享汉字文化的应用例证。

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、工作生活加快节奏的新时代,变化是常态,不变才是意外。我们要因应时势,直面现状。当前,科技发展一日千里,两岸互动日益频繁,国际交流更加深化,各种文明融合渗透,网络新词不断涌现,自媒体语言推陈出新,这种复杂、多元、善变的汉字运用环境,对汉字应用提出了新要求,汉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。如何适应时代,如何与时俱进,是对文字工作者乃至汉字使用者的重大考验。

拥有全世界最美的文字,我们应倍加珍惜并引以为豪,应充分尊重汉字发展规律,致力保护华夏文明成果,让汉字这一华夏文化瑰宝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使者、文明输出管道和文艺交流载体,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任,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