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端新闻·河南商报记者 杨益莹

沈阳9岁男孩走失事件牵动着万千网友的心,更引起了全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。

孩子父亲表示孩子在走失前曾和同学发生矛盾。这在平时看来是个很普通的事情。

但是,当孩子处于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,却有可能成为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最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?有哪些表现?家长如何识别?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问题?顶端新闻·河南商报记者多方采访,为您带来解答。

【数据】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.5%

郑州7岁男孩在妈妈生了二胎之后,得上了抽动障碍,久治不愈;

郑州8岁男孩因妈妈粗暴教育方式告诉医生自己心理压力很大;

郑州10岁男孩因为学习压力问题,一到学校就哭,无法正常上学;

郑州12岁女孩因同学评价其“矫情”而多次自残;

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,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。因为在发生更严重的后果之前,他们的问题已经被家长发现并寻求医生的帮助。

2021年5月,中国首个少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调报告发表在《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》杂志上。

该研究选取了北京、辽宁、江苏、湖南、四川五个省(市)的约74000名儿童青少年作为样本。

研究结果显示:在6~16岁在校学生中,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.5%。

其中,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碍包括: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.4%、焦虑障碍占4.7%,对立违抗障碍占3.6%、抑郁障碍占3.0%、抽动障碍占2.5%。

根据调研,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罹患的精神疾病种类有所差异。

在6~11岁的样本人群中,注意缺陷多动障碍、品行障碍、对立违抗障碍、抽动障碍、强迫症和分离焦虑障碍患病率较高。

12~16岁样本人群中,重性抑郁障碍、双相障碍、创伤后应激障碍、社交恐惧症和精神病性障碍的患病率较高。

可见,儿童更多出现行为问题,而青少年更多是情绪类障碍。

【案例】二胎问题、社交问题等成孩子心理问题诱因

而在医院的儿科和儿童行为心理中心,这一结果也得到了验证。

过去在医院儿科,大部分患儿是因为感冒、发烧、积食等常见病就诊。

而在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心理问题而走进医院,而其背后的原因却常常被家长忽视。

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心理行为中心/儿童发育行为科主任段桂琴接诊过多个因为二胎引起心理、行为问题的大宝患儿。

7岁男孩在妈妈生了二胎之后,出现了身体抽动、喉咙发出怪声的表现,被诊断为抽动障碍。在经过治疗后,症状还是持续不断。

医生后来了解到,在家里有了二胎之后,男孩由爷爷奶奶带,而妈妈专心带二宝。大宝则通过抽动障碍等一系列症状希望引起家长更多的关注和爱。

段桂琴接诊的另一个患儿则更让人心痛。12岁女孩刚上初一,出现了多次非自杀性自伤行为,孩子的胳膊上伤痕累累。

原因是孩子觉得同学们看不起她,说她“矫情”,父母也不理解她的痛苦;另外学习压力太大,孩子觉得无法承受。由于无法排解心中的痛苦,孩子便通过自残的方式来释放压力。

这些案例只是引起孩子心理问题的一小部分原因,其背后的东西却值得每一个家长思考。

【探因】是什么让现在的孩子变得脆弱了?

有人说,我们当年也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管教,甚至是打骂下长大的,都好好​的​。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?

其实,儿童心理障碍问题低龄化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。

有研究显示,半数精神问题在14岁之前已初露端倪,而在24岁之前,这些问题中的75%已经显露出来。过去,由于大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够,导致很多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。

如今,随​着​社会的发展,就诊率和就诊意识逐渐提高,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被更早​的​发现。

此外,段桂琴分析:过去家里孩子多,孩子们没有被过分保护,成长环境相对开放,孩子的抗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更强一些。

而现在许多家庭六个长辈对着一个孩子,孩子在“包办”的环境下长大。心理会比较脆弱,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大打折扣。

不仅如此,家长对于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和强调,也让部分孩子觉得无法承受。

另一方面,由于当下社会压力大,生活节奏加快,很多家长也是处在一种焦躁的状态,不能很好地关注、陪伴和教育孩子。而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氛围也是影响孩子心理状态的关键因素。

【建议】几个信号帮家长及早发现孩子心理问题

那么,对于家长来讲,应该如何及早识别孩子的异常表现呢?

段桂琴建议家长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进行判断。

1、家长每天抽出半个小时以上时间和孩子相处,陪伴孩子并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;

2、孩子放学回家后是否出现闷闷不乐或情绪不高;

3、孩子睡眠如何,是否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;吃饭好不好,有没有胃口;

4、经常问问孩子在学校开心吗,和同学相处如何;

5、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稳定,或是出现大幅度下降;

6、孩子是否过去比较开朗,最近突然沉默寡言等;

另外,段桂琴也提醒家长们,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上的异常情况,家长也不要太过着急。

而是应该进行判断:异常行为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长期的,是否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。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在两周以上就要引起重视了。

【方法】家长多关注孩子,及早发现问题,寻求专业帮助

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确实出现了心理问题,应该如何处理呢?

段桂琴说:“家长应及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寻找问题的原因。是平时和孩子交流比较少?还是语言问题?或是社会交往问题?如果确实处理不了的话,应该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。”

而对于一些较为普遍的二胎家庭出现的问题,她建议:家长在处理孩子关系时需要更多的智慧。

“首先是抚养方式的改变,不要强调大宝必须让着二宝。而是更加公平一些,给孩子买东西时一视同仁。其次,提高大宝的威信,告诉他以后在家里有一个听你话的小跟班了,不让俩人处于对立位置。

最后,在家里做游戏​时​让两个孩子同时参与进来,加强亲子关系,让两人获得同样的关注。”段桂琴说。

对于孩子的日常教育方法,中科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、星小侠托育创始人任韵静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:“父母对孩子的支持有三种:情感支持、方法支持、机会支持。当孩子们遇到问题的时候,家长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会帮他们走出困境。此外,把孩子放在群体环境中锻炼、允许低成本犯错、延迟满足也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强大。

编辑 苗亚祥 张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