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达摩的影响 据敦煌出土资料所述,自以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,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。唐净觉《楞伽师资记》的〈达摩传〉中有:略辨大乘入道四行,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。据昙林的序文说,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,名为《达摩论》;而达摩为坐禅众撰《释楞伽要义》一卷,亦名为《达摩论》。这两论文理圆净,当时流行很广。 还有敦煌出土的《达摩和尚绝观论》、《释菩提达摩无心论》、《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》(一名《大乘法论》)等,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《禅门摄要》上下二卷,日本铃木大拙校刊《少室逸书》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。这些著述内容大致都差不多。 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,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。唐宗密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卷上之二载(大正48403c):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,外止诸缘,内心无喘,心如墙壁,可以入道,岂不正是坐禅之法?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,理入是属于教的理论思考,行入是属于实践,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。 理入和行入的名称,见于北凉所译《金刚三昧经》〈入实际品〉第五。但《金刚三昧经》说的理入是觉观,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禅法。道宣在《续高僧传》卷二十〈习禅篇〉末对达摩禅法的评价说(大正 50596c):大乘壁观,功业最高,在世学流,归仰如市。 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,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,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,即不再凭借言教的意思。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,行入为助。 后世佛教以教外别传、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,因它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,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。又有人因达摩专以《楞伽经》授人以为参禅印证,因而称它为楞伽宗。 达摩的师承已无可考,后人为追溯传统遂有种种说法。《楞伽师资记》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,菩提达摩为二世,下以神秀为七世。神会坚持南宗为正统,肯定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,主张自达摩──慧可──僧璨──道信──弘忍──慧能六代是一脉相承的。吉迦夜、昙曜译《付法藏因缘传》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说法。唐智炬《宝林传》(成于801年)以印度自迦叶传至师子比丘为二十四世,继以婆舍斯多、不如蜜多、般若多罗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。此说为五代南唐泉州静、筠二师所集《祖堂集》(成于952年)、永明延寿《宗镜录》(成于957年)所继承,又为宋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(成于1004年)和契嵩《传法正宗记》(成于1061年)所依用,后来即成为禅宗的正统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