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位名称:重庆四公里江南殡仪馆

服务类别:殡仪馆、火葬场

项目优势:一级殡仪馆、遗体火化、守灵治丧、丧葬用品、鲜花灵堂、餐饮服务

单位地址: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广黔路80号

在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
2021年时,有人公开表示支持恢复土葬,因为:

“火葬是把人当成垃圾处理,缺乏人文关怀。”

这种说法一出现,便很快引起了热议,也揭开了中国人不太喜欢提及,却极为重视的殡葬文化。

提出上述观点的不是一般人,而是北京大学的哲学系、宗教学系教授吴飞,他拥有北大社会学学士、哲学硕士、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,师从我国著名文化学者王守常。

他常年研究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、丧礼制度,所以才有此一说,那么他的说法究竟是否正确呢?现代的殡葬制度又到底有着哪些问题呢?

中国殡葬文化由来已久,早于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实行土葬,用的就是用棺木入殓,然后埋入土中安葬,只是在那会儿能用土葬的只有皇室贵族,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待遇。

也正因如此,在之后漫长的千年岁月中,对于普通人来说,越是复杂、繁琐的下葬制度,越体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,这些情况在唐宋元明一路延续下来变得更加牢固,即便是平民人家,也非常讲究死后的风光,更别提那些皇宫贵族了,且看那大气磅礴的皇陵便可知一二。

其实在历史中,火葬并不是未曾出现过,尤其是在南宋时期,江南民间已经出现不少火葬的情况,但宋朝一向重文重礼,秉持着鉴定的儒家丧葬观念,所以官方严禁民间使用火葬,所谓“事关风化,理宜禁止”。

这种情况直到清朝的时候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。

清朝统治者并非汉族,乃是女真族人,他们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契丹人的影响,在清人入关以前,他们的丧葬传统中,大部分都是使用火葬的,无论是皇族还是平民。

满人的做法就是在人死后用火将遗体焚化,把骨灰用袋子装起来,然后再放入一个陶罐里再葬入地下,与今天的火葬和骨灰盒类似。甚至满清达官显贵,皆是用这种方式入葬的,可见其制度在满族人心中根深蒂固。

而且火葬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——方便。这可不是玩笑话江南殡仪馆火化工,因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,活人的生存都饱受考验,哪里还有能力去照顾逝者的风光?而且即便是入了葬,谁又能保证其坟墓不受刀兵毁坏呢?

因为以上种种原因,在清朝前期,火葬一度成为了全国通用的丧葬制度,并且被清***写入了规章制度当中。

但可惜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包罗万象的,随着时间的推移,满族受儒家和汉文化的影响愈发深重,所谓“入土为安”的精神也逐渐被他们接受。

康熙年代时,就首先出现了土葬的例子,而后到雍正年间被进一步推广开来,而到了乾隆皇帝的手上,更是直接发下圣旨:

“而流俗不察,或仍用火化者,狃于沿习之旧……不得已携骨归葬者,姑听不禁外,其余一概不许火化...”——乾隆十二年奉敕撰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·卷一百七十七》

也就是从此彻底禁止了火葬制度,不过在南方的民间,仍然有不少人依旧使用火葬,而且屡禁不止。

就这样,从清朝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,中国全国基本都采用土葬的基本制度,但是在建国以后,战争停止了,国家不断复苏,人口数量自然飞一般地上升,不到五年的时间里,大小城市周边的山地几乎都被目的填满了。

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,在那些没什么山区、都是平原的地带,如果要一律土葬,就务必要占据那些本可以开垦的耕地,所以当时甚至出现了一些怪异现象——只要发现一个墓地无主,很快就会有人将其推平然后种上庄稼。

不过这只是一个原因,人民***最终决定废除土葬制度而改为全民土葬还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因。

一、新中国的情况众所周知,国家需要发展、社会需要进步,我们想要赶超那些发达国家,就必须把本来有限的资源全部投入到生产中去,而土葬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浪费江南殡仪馆火化工,不仅要占用人们大量的金钱、物品、时间精力,同时棺材、坟墓、土地也都是资源耗费。

二、土葬其实是一种高度封建思想的延续——过去的人为什么如此看中土葬?因为土葬并不是谁都能用的,墓修的越好就说明这户人家身份地位越高,他们希望自己生前高人一等,死后也高人一等。

普通人跟官员、王公贵族的地位肯定不同,所以他们的墓也完全不同,体现的就是“贵贱有别”,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是封建愚昧的象征。

因为上述的等等原因,国家最终选择了亲自下场,以法令的方式开始推动殡葬改革,提倡的是逐步从土葬转为火葬,节约用地、清除封建陋习、文明节俭地办理丧事。

那么火葬制度是否真的优于土葬呢?也不尽然。

中国历史悠久,落叶归根、入土为安的概念讲了几千年,一时间内实在难以根除,对于很大一部分保守的人来说,它甚至还关系到另一个问题——假如父母去世后不行土葬,而是将他们烧成骨灰,几乎等同于“不孝”。

所以火葬普及在刚一开始的时候就遇到了巨大的阻力,比如安徽省安庆市就曾在1994年和2006年连续两次想要大力推行火葬,但是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失败,甚至发生了不少恶性事件。

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,即便***官员们再怎么绞尽脑汁,仍然有一些问题实在难以解决。

所谓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,民间一边要顾及政策、一边仍然希望维持土葬,于是便出现了许许多多滑稽的现象:比如有人将尸体火化之后,将骨灰盒装入棺材里入土埋葬、有的人偷偷在夜里下葬、有的人甚至向官员行贿也要土葬等等,简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。

而且火葬的配套制度很不完善,比如计划生育这个政策,哪家多生了孩子,连户口都上不了,未来的所有事情都麻烦,被发现了还要处以罚款,所以得以顺利推行,而火葬则根本没人管,许多地方的干部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销户都是群众自己上报,谁也搞不清楚。

另一方面,原本推行火葬的很多目的也没有达到,比如节省,现在的火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土葬花销更大,人们需要交火化费,买骨灰盒都还分个三六九等,还有另外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,总的算下来恐怕也要几千元,和一场简朴的土葬其实相差无几。

而且不得不说的是,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一些地方没有完善,最典型的就是条例中关于“火化”和“火葬”这两个问题的区分。

火化是指将遗体烧成骨灰后埋葬,而火葬则就复杂得多了,但直到2012年出台的政策中,都没有明确火葬到底是什么流程,以至于很多人都觉得——自己只要是将遗体化成骨灰就行了,之后的事情国家不管了,我想怎么处理都行。

正因为这么多复杂的原因,才导致提倡火葬到现在已经六七十年了,但民间的殡葬制度仍然乱成一团,南方、北方、这个省、那个省可能各有各的主意,而且大部分情况下也都不是正规的火葬,而是最常见的“火烧土葬”。

最后还有一点不为人知的问题——环保。可不要觉得丧葬和环境毫无关联,事实上在火葬后,人的骨灰埋入地下,这种东西是无法被自然界消化的,会大大破坏生态环境,而且火葬场的燃油排污也构成不小的影响。

反过来看土葬则又十分合理,人生于自然而死于自然,最后肉体也归于大地,被逐渐分解后重新成为自然界的养分,既环保又合乎中国人的哲学观念。

或许由于这一系列原因和其他很多问题,吴飞教授才大胆提出了恢复土葬的想法,尤其是他作为一个社会学、人类学学者,看到的是火葬对于人生命的不尊重。

但是土葬就很好吗?全面恢复土葬能够解决现在的诸多问题吗?

首先我们就有一道绕不开的难关——占地。在历史上,我国地大物博,可是现在的人口数量是从前的几倍不止,到了这些年,连活人都忙于找房子去住,哪里还有那么多闲置的地拿来修墓呢?

这可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,就拿英国来举例子,他们的人口密度不算高,可是在2007年时,英国***却不得不公布了一项法令,规定允许伦敦地区的所有公墓,可以把那些入土时间超过75年以上的棺材挖出来,然后把墓坑挖的更深,再把棺材重新埋进去,这样方便以后在上面加盖双层墓。

很显然,英国的这种困境对于中国来说也近在眼前,土葬是注定没办法一直延续下去的,因为土地的总面积是无法扩大的。

既然如此,火葬也不好,土葬也不好,那么人去世后究竟要往何处呢?

实际上这是现代各国***都面临的一大难题,也是中国无法强制推行火葬制度的原因之一,现在还尚未能有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,所以只能任由群众自行处理,双方的处境都困难而尴尬。

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也在不断寻找出路,比如近些年有人提出的“树葬”,就是一种颇有实用性的想法,意思是用竹木、芦苇等木料加上粘化剂制作成一副棺材,将死者装在其中下葬,而后在地面上种植一棵树以作标记,并将信息资料都录入互联网。

这样做,死者遗体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可以自然分解,但上面的那棵树却由此而茁壮生长,可谓是一种新生,这样既解决了土地占用的问题,又可以用这种方式大片植树造林维护生态环境。

而且老人在离世后以自己最后的能力造出一片庇佑子子孙孙的绿茵,对他们而言无疑也是一种幸福的洒脱,让他们得以安心离去。

对于中国人来说,殡葬是我们一般不愿意详谈,却又始终绕不过的一门学问,火葬与土葬各有千秋、争议不断,但以现在的目光看来,两者都不可取,想要找到更优秀的方法,唯有随着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。

提供便民、惠民治丧服务。